“李夫子,我就是一个半吊子学生,学起这些来都很吃力。而秋闱要做八股,学生却是云里雾里,想要中举难上加难啊。”胡烨如实的回答。
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,胡烨基本上是将四书通读了,大概也懂了里面的意思。不过让许多学子都头疼不已的八股,确实不是胡烨这个未来人能够学透的,现在还在艰苦的摸索中。所以胡烨觉得,想要在这次秋闱中中举,比高考的难度大多了。他甚至做好了打算,只要放榜那一天没有自己的名字,绝对跑路,他才不要做阮安的徒弟呢。
“看来你还是有自知之明,好多学子寒窗苦读数十载,都不一定能够中举,你想读书半年就中举人,确实很难。”李阳明捋了捋胡子,慢悠悠的说道。
“夫子叫我出来,不是为了打击我的吧。”
胡烨好奇的看了看李阳明,要说这老东西叫自己出来,仅仅是要数落自己,胡烨觉得这个老头还没有这么无聊。肯定是有什么技巧要交给自己。
“你可知道这秋闱是在何处考?”李阳明没有回答胡烨的问题,而是反问胡烨。
“本来我是可以在北平考的,但是皇帝非要叫我去南京,所以应该是在应天府的布政使驻地。”胡烨回答。
“那你可知主考官是何人?”李阳明又问。
“地方上应该是各地提学监考,应天府监考的应该是翰林苑的学士吧。”胡烨猜测到。
“你只说对了一半,各地由提学监考不错,但是应天府的监考却不是翰林苑大学士,也是由应天府的提学主考。”李阳明纠正了胡烨的说法然后又问,“你可知道应天府的提学是何人?”
胡烨很爽快的摇了摇头,提学是个几品官,自己怎么可能记得住那么多人的名字。
“应天府的提学叫王玮,早年跟我一同中的进士,乃是我的好友。当今陛下兴兵之时,他归顺了陛下,就留在应天府当了提学,深得陛下器重。所以每次应天府的秋闱,都是他来主考。”李阳明略有深意的笑着说道。
“夫子跟我说这些,莫非是想让我投其所好?”胡烨眼前一亮,这年头的科举已经不是唐宋时期的科举了,里面的猫腻太多了,岂是自己一个愣头青能够知晓的。
“当年我跟王玮相交甚密,对他知道的一清二楚。世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,朱元璋一打到南京,他就投降。岂是并非如此,他深知当今圣上的秉性,他如果不带着一帮士子投诚,南京城怕是要血流成河。而他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,不过是想要好好的做学问。”
“莫非夫子的意思是,让我在文中少一些陈词滥调,多一些慷慨激昂之词?”胡烨好奇地问。
“科举之事,主考官占了很大的作用,如果你的文章让主考官看了很不舒服,就算是再有文采又如何?”李阳明轻微一笑,然后转过身去,背着胡烨说道,“好了,言尽于此,能否中举,还得凭你的实力。接下来的时间,你就好好学习临摹八股文吧。”
“夫子,学生有一事不明,还请夫子赐教。”看着李阳明苍老的背影,胡烨突然说道。
“什么事?”李阳明转过身来。
“夫子为何要帮我?”胡烨问出了自己想了好久的问题,这李阳明跟自己半毛钱关系没有,没理由这么帮我,难道天下真的有白吃的午餐?
“我那孙儿有些迟钝,将来没有多大指望。只要你将来发达之日,多提携提携他便是。”李阳明说着便走进了学堂。
胡烨愣愣的看着,这李阳明又怎么看出来自己一定会发达?李泰能吃能喝能抱美女,没看出来哪里迟钝了啊,这李阳明又何出此言?
不过终归对自己是好事,胡烨没理由拒绝,只要能够多揣摩那王玮的文风爱好,中举的概率也就大大的提高了。
于是胡烨也跟着进了学堂,时间紧迫,还是要多学点八股文章。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