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OK,已经接近了八(和谐)九式最后传回信号的位置了,萌,降低速度哦~”
此时的少女把半个身子探出了车舱外,正用着望远镜观察着四周。
“了…了解!”少女的耳机中很快就传来了萌的回应声。
接着少女的五八式把速度放慢了不少,缓缓地登上了坡地,也就是一开始少女让八(和谐)九式停留的地方,只不过这里已经看不到了八(和谐)九式的踪影。
“八(和谐)九式看来是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呢。”少女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,接着说道:“从履带的痕迹上看八(和谐)九式是为了躲避克伦威尔而冲下了山吗?”
由于八(和谐)九式所处的位置视野很好,所以说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发现克伦威尔了。找目前现场的痕迹来看,八(和谐)九式应该是为了躲避克伦威尔的攻击,而从另一边冲下了山吗?
而在现场的另一边少女看到了一条不同于大洗战车的履带痕迹,很明显,这便是克伦威尔的履带痕迹了。
不要吐槽为什么少女连履带的痕迹都分辨的出来,我只能说,盒子**好。
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很好推断了,八(和谐)九式在发现克伦威尔的同时也被克伦威尔给发现了,为了躲避攻击所以立刻从山上冲了下去。而克伦威尔很快也追了上了山,然后顺着八(和谐)九式的履带痕迹追了过去。
既然知道了这些,少女必定要追击了。
“萌,把发动机功率加到最大,直接顺着前面的履带痕迹一口气冲下山!”
“诶?全速冲下山?”
即便是隔着耳机,少女也听出了萌的疑惑,于是少女便解释了起来。
“因为不知道克伦威尔在哪里,为了防止被伏击我们应该尽快的冲下山坡,虽然车身可能会抖得很厉害就是了。”
当然原因肯定不止这一个,另一个原因便是T-34采用的是倾斜装甲。要知道T-34的首上只有45mm厚,而却能有等效90mmRHA的防护,其中装甲的倾角自然是功不可没。T-34那强大的防护都是建立在那程60°法线角的倾角上的。
而在T-34下坡的时候,车身便会像前倾斜,无意中减少了装甲的倾角,也就降低了装甲的等效厚度,使得车身的防护大大下降。
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下WOT那个纯属毛子自黑的转正效应了,把AP的转正统一记为5°,APCR为3°。
现实中真的是这样的吗?答案肯定是否定的,钝头穿甲弹和尖头穿甲弹的转正肯定是不一样的。转正效应在大口径的钝头穿甲弹上体现的比较明显,而小口径的尖头穿甲弹在命中倾斜装甲的时候,甚至还会出现负转正,也就是炮弹向外偏转的跳弹效应。
比如说IS-2M那程60°法线角布置的120mm首上的等效厚度为240mmRHA,但对那些50mm级别的穿甲弹来说,等效甚至能够达到300mmRHA以上,这也是为什么T-34能够在早期开无双的原因了。
而且倾角越大,受到那逗比的5°转正影响的程度就越大。举个例子,同样是120mm的首上,T-54那程60°法线角布置的的装甲原等效厚度为240mmRHA,转正后就只有210mm的等效了:而狮式那成55°法线角布置的装甲等效为210mm,转正后便还剩下185mm的等效。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,很明显是普遍倾角更大的苏系车受到的影响更大。更不用说倾角甚至比苏系还要大的中系了,要知道112和113那程65°法线角布置的的首上本来可以等效287mm的,甚至还可以更高,因为这么大倾角的装甲跳弹效应绝对不弱,而就是因为这逗比的五度的转正,只剩下240mm的等效厚度了。
同样的,口径更大的苏系车在转正上肯定比德系车有优势,更不用说游戏中完全体现不出来的,大口径炮弹的冲塞效应和崩落效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