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切鸡,咖喱肠粉,狗肉煲。”
“去你的。”阿张嘲讽道:“那都是粤菜。”
“哈哈!”
俩人笑一阵,这才回归主题。
“知道我今天为什么先来一段《天下无贼》?”阿张卖个关子问道。
“为啥?”
“呐,你是学电影的,你先说说,作为一部纯粹的电影。这部片子怎么样?”
这是回到了认真上课的主题上来,数叶端正了心思,仔细思考了会儿。
阿张饶有兴趣地看着他思考。
说句实话,一开始老太太让他帮这个忙,他不太乐意。
原因呢,官方点的原因是忙,私人点的原因就是他讨厌那种托关系的家伙。
但老太太的权威重,又答应帮你忙,他这才不得不答应下来。
通过两天相处,他发现其实这人也不算烂。起码工作起来,做东西的时候有一股子认真在里面。有时候一个动作,自己都认为没问题了,数叶偏偏还莫名其妙地要求重来一次,直至完美,弄得他女朋友都有些无奈。
就是这股子对待作品的真诚让他对数叶改观很大。当然不能说迅速建立起了好感,但起码对启蒙一下这小子的任务不再那么抗拒。
约莫过了四五分钟。数叶开口道:“严格来讲,作为一部电影,它是不够严谨,不够负责的。也就是说他是失败的。从细节方面来讲,整个叙事的背景和手法都经不起推敲。网上吐槽的其实也有很多,像切指器啊,刀片啊,吊钩啊,在就是冥币,**,还有便衣警察的枪……这些东西是怎么通过安检的?再比如绿皮火车上的豪华包间什么的,国内最烂的火车啊,里面竟然还有豪华包间和酒吧?这些是他在叙事上的硬伤,有些为了好看而放弃了作为电影的尊严。至于说到他要表达的主题呢?无非就是无贼二字。可是这个主题很浅薄,他是通过所谓的邪不胜正来表达的。我们都知道,正义和邪恶的争议其实没有固定的认知。这些都是内心的产物,而内心又是被环境和现实影响的。天下有贼是因为什么才有贼?为何人要做贼?无贼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?怎么才能达到这样一种目的。我们学电影的第一堂课就学过。电影存在的意义是反应现实而且必须提出解决办法。在这一部电影里,我觉得我没有看到这些东西。”
他说得很深刻,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于是阿张给他鼓掌,道:“说的好专业的样子,原谅我其实听不大懂。”
……
你大爷!
数叶于心底吐槽一句。但他知道阿张肯定有下文,就淡定地等。
果然,阿张接着道:“总的来说,你认为《天下无贼》是不够成功的是吗?”
数叶耸肩道:“这是业内对他的普遍看法。”
阿张道:“那换个角度,你想知道广告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吗?”
不待数叶回答,他比划个四了说道:“四千万,这是它的广告收益。且不说导演在处理植入广告的时候采用的手法,虽然这些手法的运用巧妙无比。我们单说它的总投资是三千五百万,也就是说,还没上映,它就已经收回了成本。这种出入比,在广告界看来,就是植入广告跟电影文化结合的经典。再说他的票房,一点二个亿。”
阿张用左手比划了一个一,用右手比划了一个二。继续道:“应该可以说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高,观众买票进影院的观影量平均两次。票房跟口碑都实现了双赢。按你所说,作为艺术来讲,他是不成功的。但为什么他能够获得这么高的票房,还能获得这么高的口碑呢?”
数叶摇头,表示不知道。
阿张眨巴眨巴眼睛,“这就是广告形态的一种。”
数叶好奇:“怎么会跟广告扯上关系?就因为它的植入?”
阿张道:“自然不是。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广告吧。”
“广告这东西其实有多种形态,其实谁也不能把它解释得很透彻,自然我也不能。粗略的说,广告是一种宣传手段,顾名思义,广而告之。现代人对广告的定义是从商业方面讲述的,事实上,广告本身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商业需求。没有商业,就不会有广告。”
“最早,广告是被当做一种商业的信息。信息这个词跟媒体是挂钩的。于是从传媒的角度来说,广告的意义就在于传播真实,跟新闻类似。不过广告要做到的是巧传真实,用真实的手法讲述好的一面,同样的,用真实的手法掩饰不好的一面。所以最早的广告流派就提出认知——广告是一种纸上的推销术。”
“但越往后,随着经济发展,大众对物质的需求水平有了质的改变,物质从供不应求发展到供大于求再发展到有选择性地需求。各种产品同质化的现象。哦,同质化就是相似性的意思。”他说道这里解释一句:“各种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多,光靠巧传真实的广告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、于是广告人开始探索,到底怎样的一种形态适合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?”
阿张说到这里,停顿一下,给数叶一些时间去消化。
这时候,服务员把菜上了上来。他见数叶紧锁眉头,一副思考的样子。干脆自己先吃两筷子,解解馋。
嗯!这溜肉段不错!多吃两口先。
数叶确实有些懵逼,阿张的这段话充斥着太多他从未接触过的词汇。但阿张说的还算是透彻,并不是很难理解——广告是应市场需求而出现一种商业信息,而在这个时代,纯粹的信息形态的广告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了。
他整理出阿张这段话的中心思想。给自己的智商点了个赞。示意阿张可以继续。
“那现在让我们回到《天下无贼》上来。还是那个问题,为什么作为艺术它是不成功的,但是能够获得高票房和高口碑呢?”
“运用最新的一种理论可以作答。它的名字叫做痛点思维。”阿张自问自答地解释道:“如果把电影看做商品,以前的商品是个人化的商品,你也知道,新世纪以前的电影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?如果用《英雄》来作为一条分界线,《英雄》之前的中国电影大多数你都可以称之为艺术片。讲社会问题,讲社会审美,讲城市形态。由于整个市场在整体上缺乏影视商品,大家对影视抱有好奇,怀揣思考,于是这些东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还是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。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,大家就发现,不论是中国电影整体环境的影响也好,还是外国电影的冲击也好,再或者是这类电影格调太高,曲高和寡也好。观众对这类电影愈发地不买账。我纠正一下说法,不是把电影看做商品么事其实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商品,在市场上,不被认可的商品是经不起淘汰的。于是那些曾经主流的,被认为是经典的艺术现在沦为小众,甚至消弭。”
“市场的法则告诉我们,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,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商品才能生存。那么作为电影来讲,什么样的电影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呢?应该说,什么样的电影能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呢?把这个问题宏观地抽象出来,变成,什么样的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呢?这就是整个广告界在研究的内容。于是“广告”的研究重心开始从传媒转向营销,这就是广告形态的转变趋势。就电影这块市场来看,消费者们的需求首先得是一个流畅的有趣的故事,然后就是视觉上的舒坦——这就是大片通常采用的手法。再然后才是中国消费者也不是全都满足于毫无内涵的东西,他们喜欢看大片,更希望的是,这样的大片里头还能稍微带点儿讽刺跟哲理,让他们能够看出来。借此满足一下所谓他们内心对文化的一种需求。这就是属于中国消费者的痛点。”
“你不要站在太深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,就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。你就会发现,《天下无贼》的成功是一种必然。他制作精美,阵容强大,有偶像,也有演技,有故事,也有寄托和反思。他刻画了王丽的爱,刻画了傻根的无邪,刻画了王博的孤独。寄托了“邪不胜正”的美好。咱们且不论这种寄托和反思是不是深度的,是不是科学的,是不是有实际用途的。但他终究能让消费者体会出来。他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。消费者看爽了,自然而然也就成功了。”